新聞與通知
在線登記快速通道展商登記
組織機構
參展商向觀眾介紹“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模型。
依托先進技術,建成三代核電項目,開國內核能商業供熱先河;借力新模式,搭建技術研發平臺,推動核電產業鏈創新成果加快落地;聚合優質資源,助力核電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
水母網10月16日訊
核能綜合利用一“核”變多“核”
9月2日,國務院核準四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我國核電按下“重啟鍵”,自主三代核電迎來批量化建設,核電產業發展步入全新階段。截至9月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48臺,總裝機容量4988萬千瓦,裝機容量居全球第三;在建核電機組14臺,總裝機容量1553萬千瓦,在建規模全球第一。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表示,當前我國已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成功實現了由“二代”向“三代”的技術跨越,形成了涵蓋鈾資源開發、核燃料供應、工程設計與研發、工程管理、設備制造、建設安裝、運行維護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等完整先進的核電產業鏈和保障能力,為我國核電安全高效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核電將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深化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正是我省和我市傾力發展核電產業的根本原因。
省能源局副局長鄧召軍介紹,近年來,我省圍繞新舊動能轉換任務,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步伐,提出“四增兩減一提升”新思路,明確了煤電、可再生能源與核電、外電入魯三個“三分之一”的電力結構調整目標,將核電作為提升能源發展質量的主攻方向。“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工業大省、能源大省,山東既有安全高效開發利用核能的現實需要,也具備培育壯大核電裝備制造業的基礎條件。”
核電,已然成為山東綠色轉型的選擇,而這個發力點正在煙臺。
市發改委主任劉福生介紹,市裝備制造、通訊電子、現代物流等產業發達,具有實現核能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所須的廠址資源、技術資源、裝備支援和人才資源等優勢。“在高起點、差異化發展核電產業、探索核能綜合利用的同時,我市及周邊地區有序匯集了采用先進成熟技術的優質核能項目。”
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我省首個在運核電項目——位于我市的海陽核電一期工程兩臺機組已累計發電328億度,年累計上網電量305.7億度。同時,海陽核電還開創了國內核能商業供熱的先河,并開展了海水淡化實踐。
2019年11月15日,海陽核電核能清潔供熱工程一期項目向周邊70萬平方米、73個小區供熱,相當于減少約5臺10噸的燃煤鍋爐,成為全國首個核能商業供熱項目。此外,海陽核電日產30萬噸大型海水淡化工程也于今年啟動,該工程的實施將提高膠東地區供水可靠性及靈活性,為煙臺市發展壯大海洋經濟拓出了一條新路。
據了解,按照國家和山東省戰略部署,為優化調整區域能源結構,促進山東半島生態文明建設,未來5到10年,以我市為中心的山東半島地區將匯集采用國際先進核電技術AP1000和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國和一號、高溫氣冷堆等技術的核電項目,形成核電項目集約化、規模化建設的局面。“未來,山東將成為我國繼浙江、廣東、福建之后的新興核電大省和核能強省,煙臺將成為華北地區核電產業發展的中心城市。”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指出。
創新平臺推動核能裝備產業加速裂變
核電是國家戰略性高科技產業,技術創新實力和裝備制造能力是其作為“國家名片”的核心體現。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介紹,近年來,伴隨我國核電自主化發展,核電成套裝備制造能力不斷提升,已經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研發設計和裝備制造能力。
發展核電產業十幾年來,我市在核電技術研發和裝備制造領域做足“功夫”,成績亮眼。
2016年11月,由我市政府主導,中國廣核集團牽頭,聯合中國核工業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煙臺市臺海集團共同組建了民辦非企業新型科研機構——煙臺核電研發中心。作為國內核電領域首個新型研發機構,該中心以核能多元化應用、核級材料與裝備、物聯網與大數據應用等7個領域為重點研發方向,吸納社會相關行業領軍企業參與三大核電集團技術創新,注冊成立了核能綜合利用、核電智慧消防、核電高分子材料、核級焊接技術、核電廠水處理、工業熱管理等15家研究型企業,加速科研成果工程化、產業化。同時,該中心匯聚了多名院士和核電工程領域的專家。
“截至目前,煙臺核電研發中心已累計向國家、省各級科研主管部門申報了近50項科研課題。其中,列入國家能源研發計劃的11項課題,已在研發中心創辦的新型科研機構陸續啟動研發。”煙臺核電研發中心主任、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施兵介紹。
2017年8月,國家能源局復函同意我市依托煙臺核電研發中心建設國家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作為近六年來國家能源局批準成立的唯一集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于一體的綜合性、全產業鏈創新平臺,該平臺于2018年1月納入國務院批復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
劉福生表示:“創新平臺啟動建設以來,煙臺市進一步深化與三大核電央企的合作,充分利用現有技術研發和裝備制造資源,建立推動核電產業化發展的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在核電主管道、高效換熱管材、核電安全殼、核島制冷設備、核能多元化利用裝備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
平臺的搭建,讓我市聚“核”能力更強,創新成果落地更快。今年3月,由煙臺核電研發中心、中廣核蘇州熱工研究院共同建設的全球首個全尺寸波動管老化研究實驗平臺在萊山建成,投入試用。作為我國核電領域重要的科研載體和基礎性實驗裝置,該平臺可用于材料老化機理及服役行為研究,也可以用于先進核能裝備的綜合評價,為解決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問題提供實驗驗證。
此外,國內核電裝備產業領域獲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批準的唯一一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國家核電核島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也落戶我市。該中心將計量深度嵌入核電裝備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維護等全產業鏈、全溯源鏈和全壽命周期,為我國核電裝備產業提供計量測試和計量科技創新服務。
技術創新對產業發展的作用引領逐步顯現。近年來,我市依托自身及周邊地區核電項目,建設的海陽核電裝備制造工業園區和萊山核電產學研聚集區兩個省級核電園區,已擁有山東核電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煙臺市臺海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恒輝節能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煙臺頓漢布什工業有限公司、煙臺金潤核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持久鐘表等核電裝備制造及配套企業,關鍵技術研發及生產制造能力已達到國內甚至國際領先水平。
“截至9月底,上述兩大園區已有42家企事業單位成為各核電集團的合格供應商,業務覆蓋技術研發、工程設計、裝備制造、施工建設、安裝調試、運維服務、中低放廢物處置等領域。”市新興產業發展推進中心主任張潔非介紹。
培育環境做優服務 凝心聚力做強產業
海陽核電建設之初,我市就確定了圍繞核電項目建設發展配套產業的思路,將核電裝備制造和核能綜合利用等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2018年,山東省印發《煙臺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明確提出我市“培育千億級核電裝備產業,打造中國核技術自主創新集成基地”的遠景目標。
十幾年來,我市立足自身優勢,搶抓核電發展機遇,核電產業呈現聚集發展的良好態勢:依托先進技術,建成國內首批三代核電項目;借力新模式,搭建技術研發平臺,掌握關鍵技術,突破“卡脖子”難題,推動創新成果加快落地;積極探索核能綜合利用,首開國內核能商業供熱先河;聚合國內外資源,初步形成涵蓋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安裝及應用、運營維護、乏燃料后處理及核設施退役服務核電研發、裝備制造和推廣應用等較完整的核電產業鏈發展體系。
為加快促進核電產業集群發展,我市近年相繼出臺《關于實施制造業強市戰略的意見》《關于促進高成長創新型企業加快發展的獎勵辦法》等相關政策及實施細則,并編制完成《煙臺市核能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5)》,通過產業發展政策、科技創新政策、人才吸納政策以及金融服務政策,為核電產業發展筑牢基礎。
在產融結合領域,我市加快與制造業發展相配套的產業金融體系建設,于今年8月設立總規模100億元、首期30億元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白鷺新能源產業基金,擬重點投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煙臺市重點扶持產業。
“作為產融結合的重要工具,白鷺新能源產業基金圍繞核電、新能源產業鏈,培育扶持壯大煙臺本地合格供應商,持續提升本地化采購比重,放大產業優勢,擴大集聚效應,助力煙臺市能源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張潔非說 ,“后續,我市還將謀劃建設環渤海產業金融服務中心,在實體企業與金融服務商之間搭建橋梁,成為區域‘金融穩定器’,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人才培養方面,我市支持制造業重點企業參與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煙臺大學與煙臺市臺海集團有限公司于2018年7月共同建立煙臺大學核裝備與核工程學院,以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需求為導向,以打造膠東半島及國家核電產業急需的核裝備與核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高地、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示范基地和創新基地為目標,以煙臺核電裝備產業集群和國家級核電研發中心為支撐,致力于實現產學研用、校所城產深度融合發展。
不僅如此,我市多年來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營造良好的產業聚集氛圍。
2020中國國際核電工業及裝備展覽會首次從北京移師我市并成功啟幕,展覽面積近2萬平米,集中全面地展示國內外核電技術應用及核電裝備制造等方面的最新技術和裝備,參展單位包括生態環境部核安全中心、國家核應急中心、三大核電央企、中國一重、東方電氣、中國西電、國機重裝、上海電氣、哈工程、河鋼集團、伊萊特、寶銀公司、寶驊密封、欣橫縱、蘭捷能源、Vega儀表、保變電氣等近200家企業,開幕當日觀眾數量超5000人次,將有力提升我省、我市在核電行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通過連續五年舉辦核電產業鏈高峰論壇,今年成功引進中國國際核電工業及裝備展覽會,并成為這一展覽會永久舉辦地,煙臺已經形成了包括多個三代核電項目建設運營、技術研發、裝備制造、綜合利用的核電產業鏈,打造了以‘論壇+展會+區域經濟’為載體的核電產業化發展‘煙臺模式’。”劉福生表示。
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創新是核電生存發展的驅動力。作為“核電產業新城”,煙臺從先進核電技術起步,以創新研發為基石,以打造安全的產業鏈體系為己任,厚積薄發,風帆正勁,為我國核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積蓄力量。
來源:水母網
The Website Supports All Mobile Terminal Design Support:©Bootstrap